工艺美术网

央视新闻客户端详解晋祠“营造之法”

  本报讯 8月30日,央视新闻客户端“文化中国行·营造之法”专题以《这不是西游记 这是晋祠》为题,对晋祠这座传奇园林的“营造之法”作了详尽解读。

  报道称,在山西太原,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。这里曾经有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斗智斗勇,这里仿佛是从《西游记》的神话世界中偷偷溜出来的一角。这里不是《西游记》,而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祠庙建筑群——晋祠。

  报道介绍,在晋祠中有一座建筑,它承载着人们对于风调雨顺的美好期盼,它就是晋祠圣母殿。圣母殿重建于北宋天圣年间,是我国建筑艺术由唐至宋演进中的一个重要实例。工匠们为圣母殿的檐柱设计了明显的“生起”,檐柱从中间向两边依次升高,使得屋檐曲线更加柔美。

  圣母殿作为古人重要的祈福之所,殿前空间尤为重要。工匠们为此把圣母殿的前墙壁向后推,再利用独特的“减柱造”,让殿身前的四根柱子不落地。如此一来,整个大殿前的空间就变得非常宽敞。

  在圣母殿中,有42名“侍从”共同服侍圣母,她们各司其职,有“会计”“秘书”,甚至还有“实习生”。这些宋代“打工人”,就是晋祠的侍女像。宋代工匠并没有按照某种固定的模式,将她们塑造得一板一眼,而是让每尊塑像都有不同表情和姿势,穿着当时最流行的服饰。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评价她们“一颦一笑、似诉平生”。

  在鱼沼飞梁前方,有一座酷似“亭子”的建筑,它就是献殿。它四周没有围墙,用栅栏围合,保持通风开敞,可以放置一些牛羊、瓜果等生鲜供品。据记载,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。此时《营造法式》已颁行,这在当时被誉为建筑规范。但有趣的是,献殿的斗拱并没有按照规范建造,而是与年代更早的圣母殿极其相似,这可能是当时工匠对于圣母殿的一种致敬。

  在晋祠中,有一座建筑十分特殊,它身上有明清两代的建筑痕迹,它就是水镜台,前台是清代建筑,用来唱戏,而后台则是明代建筑,用来化装更衣。工匠们巧妙地把两个建筑“缝合”在了一起,让相隔百年的建筑融为一体,形成了独特的“古建筑博物馆”。

  一步百年。这些古建筑和人们留下的记忆,共同组成了晋祠这座传奇的园林。(李晓并)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mcbs.cn/?id=12615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发表列表
请登录后评论...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

x

注册

已经有帐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