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艺美术网

论语·阳货3:如何理解“唯上知与下愚不移”的意思更智慧

人类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发生改变主要有两条路径:一是自我教育,自悟;二是他人教育,受教。

孔子认为,占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通过教育感化发生改变,只有极少数“上智”和“下愚”的人不受影响。

  • 原文整理

子曰:“唯上知与下愚不移。”

  • 阅临译注

孔子说:“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不能被教育感化改变的。”

  • 阅临俗解

本章承接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的认知,孔子继续重申礼乐治国对于绝大多数民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,特别强调,教育感化只是对极少数上智或下愚者没有效果。

论语·阳货3:如何理解“唯上知与下愚不移”的意思更智慧-图1

——首先理解“移”是什么意思。

孔子这句话中最关键的词语是“移”。“移”本来是迁移、移动的意思,在此指改变、变得和以前不一样。一般来讲,变的结果分成两种:一种是变好,一种是变坏。从孔子礼乐治国的德育层面来讲,他应该追求向好的方面转变,即改过向善。

启示一:

相信自己和他人都会被别人的说叫和影响而发生改变,因此,自己越来越聪明,不必过分相信;自己很愚蠢、上当受骗了,也不必过分自责。

——再分析“唯上智下愚不移”。

什么是“上智”和“下愚”?对这两个概念,历来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议。

如果我们按照孔子对人类智商的“四分标准”(“生而知之、学而知之、困而学者、困而不学”)来理解,那么“上智”应该指“生而知之者”,“下愚”则指“困而不学者”;“上智”是有思想、有主见、有信念的人,“下愚”则是指拒绝学习、不会改变的人。鉴于这个认知,孔子的观点就是,“生而知之者”和“困而不学者”是不能通过礼乐教化让他们改过并向善的。

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中等智商的人,属于“学而知之”和“困而学之”这一类,那么比我们智商过高的就可看作“上智”,比我们智商过低的就可看作“下愚”。鉴于这个认知,教育者通过礼乐教化,不可能改变“上智”的受教育者,也不可能改变“下愚”的受教育者。绝顶聪明的智者不需要教育,屡教不改的蠢人怎么教育也没有效果,面对现实细想想,是不是这个道理?

为了启发自己的智慧,我们还可以把与自己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相同的人姑且看作“上智”,而把三观不同的人看作是“下愚”。

启示二:

教育只对可教育的人有作用,而对不可教育的人没用;与价值观不同的人争论,幻想他们能接受自己的观点就是白费口舌。

我们知道,常人一出生,就会接受家长的教育,而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认知就喜欢教育奶奶少唠叨、教育爷爷别吸烟,接受教育和教育别人几乎是人活着的永恒欲望。孔子提倡礼乐治国,就是重视礼乐的教育功能,因为他认为,几乎所有的人都能通过教育发生改变。

也有人认为,上智和下愚这两种人最接近于道,接近于生物的本性、自性。认为“上知不必移,下愚不可移”。除了这两种人之外的大多数人,是可以移,而且也是应该移的。

如何修身养德、迈上更高的台阶很有意义。这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“学而不厌”,在自省自强的前提下帮助他人。其次,坚信圣人和傻瓜也是可以改变的,只是变的程度小而已,要“诲人不倦”。“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;愚者千虑,必有一得。”永远正确和永远错误是根本不存在的。主动自觉地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德才,热情耐心引导他人不断进步。

  • 浅悟零存

理智面对现实,承认为人处事行动策略与智慧的有限性和局限性,不做无用功。

(图片来源网络侵删)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mcbs.cn/?id=11453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发表列表
请登录后评论...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

x

注册

已经有帐号?